1. 黄酮(Flavone)
狭义定义:指具有 2 - 苯基色原酮(C6-C3-C6)核心结构,且 C 环(中间三碳链)为不饱和环(含双键)、3 号位无取代基的一类化合物,是 “类黄酮” 家族中的一个具体亚类。
结构特征:典型代表如芹菜素(Apigenin),其结构为 5,7,4'- 三羟基黄酮,广泛存在于芹菜、欧芹等植物中。
2. 类黄酮(Flavonoids)
广义定义:是一类基于 2 - 苯基色原酮母核的天然化合物统称,包含数十种结构衍生物,覆盖多个亚类。
涵盖范围:除 “黄酮” 外,还包括黄酮醇、黄烷酮、黄烷醇、异黄酮、花青素、查尔酮等,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最大的家族之一。
结构与性质差异
展开剩余56%生物活性
1. 黄酮(狭义)的功能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如木犀草素可抑制炎症相关氧化应激;
抗炎:抑制环氧酶(COX)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生成;
应用: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用于食品添加剂,或在医药中作为抗炎成分(如部分中药提取物)。
2. 类黄酮(广义)的综合作用
更广泛的活性谱:除抗氧化、抗炎外,还包括:
保护心血管:银杏黄酮改善血流,芦丁增强血管脆性;
调节激素:大豆异黄酮的雌激素样作用;
护眼:花青素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如蓝莓提取物);
测定方法
1. 类黄酮:在碱性亚硝酸盐溶液中,类黄酮与铝离子反应生成具有特征吸收峰(510 nm)的红色络合物。通过测定样品提取液在510 nm处的吸光值,即可准确计算样品中的类黄酮含量。
2. 黄酮:黄酮的测定方法比较多,目前常用方法有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比色法:黄酮类化合物中的酚羟基与三氯化铝在中性介质中反应,生成具有特征吸收峰的黄色络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该络合物的吸光度值与总黄酮浓度成正比,符合朗伯-比尔定律。此方法准确度较高,但在检测过程中,样品不纯会产生强烈干扰,导致测定误差较大,从而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黄酮类化合物的HPLC分析通常采用反相C18色谱柱。由于黄酮分子中含有酚羟基,流动相中加入少量酸可改善峰形。该方法使用最为广泛,且准确度最为可靠,但分析时间较长,分离效率较低。即使采用梯度洗脱技术,也难以使某些成分完全分离。此外,仪器价格昂贵,色谱柱易被污染且污染后难以清洗,缩短了柱的使用寿命,因而在工业中不易推广。发布于:上海市汇盈策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