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冶宝钢三款新能源冶金车投产湛江钢铁,实现全国产化突破。
在“双碳”战略推动下,冶金装备行业正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今天,中冶宝钢自主研发的三款新能源电驱无轨化冶金大物流特种车辆正式下线,即将投入湛江钢铁使用。中国冶金物流装备正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产品升级的背后,团队的人才结构、工作模式也在发生转型。
从燃油到电驱,新产品实现全国产化从无到有突破
此次下线的三款新能源特种车辆包括2台120吨整体式电动抱罐车、4台120吨电动渣罐运输车和1台80吨铰接式电动抱罐车。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冶宝钢重机分公司总工程师耿会良介绍:“我们这次的120吨整体式电动抱罐车是全球首创,采用电机直驱技术,传动效率能达到95%以上,比过去燃油车80%的效率高了不少。同时,我们还设计了高压安全互锁和动能回收系统,配合快速充电和换电设施,解决了续航和补能的问题。”
据介绍,这批车辆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700吨,电耗成本仅为燃油车的三分之一,维护成本降低40%以上。耿会良表示:”湛江钢铁的环保要求很高,这些新能源车不仅能满足零排放需求,还能提升运输效率,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中冶宝钢重机分公司智能化装备研发中心设计师邵可补充介绍,产品还做了定制,“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研发团队针对湛江的高温环境做了专门的热管理设计,采用水制冷和保温材料,确保电气系统在高温作业下稳定运行。同时,车辆采用充气胎设计,减少了重载作业对结构的冲击。”
绿色转型下,中冶宝钢人才与协作模式换新
绿色转型不仅改变了产品,也改变了中冶宝钢的团队结构和工作方式。
耿会良回忆:“过去我们以机械设计为主,电气工程师更多是辅助角色。现在不同了,三电系统成了核心,机械设计要为电气系统服务。我们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组建了专门的三电研发团队,也鼓励老员工学习新知识。”
不仅如此,智能化装备研发中心设计师团队纷纷表示,这种变化让团队的合作更加密切和深入。因研发过程中,团队面临着“无经验可借鉴”的难题。这类新能源冶金大物流车辆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成熟范本,很多技术只能靠自己摸索。“就拿解决直驱电的问题来说,我们前后去现场勘测了三四次,线上会议也开了十七八次,机械、电气、软件的设计师坐在一起,反复核对工况数据、调整方案细节,有时候为了一个参数要讨论好几天,最终才形成现在的定制化设计。”电气设计师邵可说,这种跨专业、紧密配合的协作模式,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一线员工的工作体验也在发生变化。耿会良说:“新车的操作更自动化,劳动强度降低了,噪音也小了。”不仅如此,重机分公司已经在推进远程操作系统的研发,不久的将来会能实现无人驾驶。
公司管理层表示,绿色转型是行业趋势,未来几年将继续扩大新能源产品线,推动冶金物流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这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人才结构的持续优化,让团队能力与产品升级同步推进。
汇盈策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